English

关注西部干旱地区的妇女儿童

2000-12-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海秀 我有话说

最近,记者随全国妇联组织的采访组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严重缺水地区采访,行程几百公里,目睹了那里的妇女儿童令人忧虑的生存状况,深感社会爱心救助的重要意义。

缺水:贫困的根源

在宁夏中部同心县王团乡大湾村,记者走进一户结婚一年人家的土房中,见不到箱柜桌凳等家具,家中的孕妇告诉记者,她丈夫外出打工,她已两天无米下锅了。脸盆中一点点黑水她没舍得倒掉,说还要用来洗手。

到达豫王镇李家湾村马家窑社时,围拢来一群孩子。寒冷的季节里,他们大多仍穿着破旧的单鞋。记者问他们是否在上学,很多孩子都摇头,10岁的何敏说她上到小学三年级,因为家里穷停学了。

没到过西北干旱地区的人,的确很难想象吃水难会难到什么程度。记者所到之处,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达2300多毫米。“井干窖枯河断流,渴得麻雀喝柴油”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房屋可以不上锁,但水窖却要上锁。姑娘们婚嫁时都要看看男方家有几口水窖。

人、畜吃水都很困难,自然植被更无从谈起。几百公里的行程中,记者只在有人居住的村庄附近才能看到稀疏的树木。因极度缺水,这里生态环境年年在恶化,导致水资源更加匮乏。同心县的气象资料表明:50年代这里年降水360毫米,60年代是340毫米左右,到了90年代则降到了270毫米,呈逐年递减之势。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仅同心县每年就向黄河输泥沙4千万吨,侵蚀达80米/平方公里。

海原县妇幼保健院的院长介绍说,由于缺水导致卫生条件很差,妇科疾病和儿童营养不良还有地方病如夜盲症等很常见。

集雨:脱贫的途径

为改变现状,当地人民在各级政府领导支持下,开展了拦蓄地表水、改良劣质水、兴建饮水工程等一系列抗旱救助活动。存住雨水,就能实现短蓄长用,达到抗旱自救的目的。

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多年来为解决集雨问题费尽了心思。同心县建成了26处人畜饮水工程,改变了14万人、23万只(头)牲畜缺水吃和吃含氟水的历史。虽然吃水有了保证,但集雨过程中水质不洁易引发其他问题又成为攻坚的难题。自治区扶贫办、抗旱办和同心县水利水保局今年7月在同心县的一个贫困社,进行了新型土工布集雨场试验,即用聚丙烯编织材料双面涂膜,组成300平方米或更大的集雨场。这种集雨场造价低廉,蓄水成本低,并解决了以往集雨中牲畜粪便及土壤中病菌等一起混入水窖的问题,保证了水的洁净和卫生,集雨效率达到98%,是土人工集雨场蓄水能力的5—6倍。只需雨季密切注意收听气象局的天气预报。

在周沟村杨庄子社记者欣喜地看到,自治区水科所与同心县水利局帮助他们开展的“窖水节灌蓄流工程”,由解决饮水提高到发展微灌种植。该社88户已累计建成生产水窖286个,配套手压泵及滴灌管网75台(套),发展枣粮间作种植面积200亩,经试验,在大旱之年旱作耕地基本绝产的情况下,间作地里却取得玉米亩产300公斤,瓜菜收入500元的好收成,显示了巨大的抗旱作用。这个村村民的住房明显好于贫困村,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屋中沙发、箱柜、家用电器齐备,还有两辆摩托车。

进入海原县的山路上,记者看到在国家扶贫修筑的山区公路附近生活的村民,借势在路边修成水泥沟槽,雨水顺着沟槽流入山下的蓄水窖中,农业生产用水有了保证。兴隆乡冯庄的田成义兄弟目前修建了十几个这样的水窖,一年下来种果蔬的收入达1.5万元左右,比以前收入增加了好几倍。广大群众看到了实际收益,一改过去等着政府给打水窖,转为主动争取指标,村民们高兴地说:“蓄水就是蓄粮、蓄草、蓄钱,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心。”

爱心:筑就集雨工程

尽管各级政府想方设法,还是很难一下子解决西部散居农户的缺水问题,尤其是深山腹地仍有1300万人处于严重缺水的困境。母亲们在渴盼,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能给孩子洗个澡,儿童们也在渴盼,有了水,有了收成,他们能进入课堂学习文化知识……面对他们渴盼的目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据介绍,建一个集雨窖需1000元,这对于西部贫困家庭是无力承担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联手扶贫。目前,在全国妇联和北京市委的倡议和组织下,已有部分城市、企业和个人捐款用于西部干旱地区建水窖,但与西部贫困地区之需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全国有能力的人们共同关注和努力。

情系西部、捐建集雨窖热线电话为010-65263674,65221133-31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